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于清明提出了多项关于罕见病防治和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建议。作为在医药领域深耕近40年的专家,于清明深知医疗健康问题对于民生的重要性。他强调,必须充分发挥医药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结合我国的技术、制造和市场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造强大的现代产业集群,并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近年来,罕见病的防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球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而我国的罕见病患者人数超过2000万。这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尽管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将207种罕见病纳入《罕见病目录》,开辟药品优先审评审批通道,以及通过医保谈判降低药品价格等,但仍有大量罕见病药物处于“全球有药、境内无药”的困境中。此外,全国范围内罕见病诊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导致许多患者面临确诊难、治疗难的局面。
为此,于清明建议加快启动国家罕见病防治立法工作,明确诊疗体系标准、药物研发激励政策等内容,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的协同治理,探索多元支付机制,提升资源可及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立法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罕见病医药创新激励制度化、患者权益保障稳定化、罕见病防治工作法治化的目标。
与此同时,在医疗器械领域,于清明也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行业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建议。例如,全链条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威廉希尔下载以确保生产、经营、使用等各环节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深化医疗器械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共建“一带一路”医疗器械教育项目,助力国产医疗器械品牌走向世界。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加强医疗器械行业的合规性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其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应用于适老型医疗器械已成为一种趋势。于清明呼吁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创新解决老年人群体面临的健康问题。他还提到,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在医院管理和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总之,于清明提出的这些建议涵盖了从立法层面到具体实践操作等多个维度,充分体现了他对医药健康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我们期待着这些提案能够得到广泛讨论并最终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前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